第(2/3)页 只是自己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这样的机器呢?汉武帝刘彻心里没有底。 他现在才明白,自己和天幕上的世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。 唐朝。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机器,他感叹大唐和天幕相比农业技术的落后。 在天幕上一炷香的时间就能收割一亩地,而大唐要很久才能收割一亩地。 这样看来,天幕上的机器可以说是神器。 如果他大唐有着天幕上的机器,那么百姓就可以耕种更多的粮食。 遇到灾荒之年,他们也就有了抵御能力。 虽然现在大唐达不到天幕上的那种技术,不过他相信,他大唐的能人异士可以想办法改变现在的农业技术。 就算达不到天幕上的水平,也可以提高现在的水平,让耕种的百姓更加的轻松。 宋朝。 沈括正在整理着民间的智慧,当天幕显现出玉米收割机的时候,他很是兴奋。 这种机器,简直是农民的神器。 他开始专注的看了起来,以期望自己能够看出点什么,也好制造出类似的东西。 他也希望自己身边的百姓,能够使用这样的机器。 明朝。 朱由检送走了徐光启,委托他研究改进玉米的产量。 并且在看到天幕上的机器的时候,还委托他招募人手改进现在的耕种工具。 朱由检的期望并不高,哪怕比现在使用的农具好一点,他就会支持。 徐光启也是一个行动派,他前脚刚出皇宫,后脚就开始招募人员。 甚至还拿着朱由检的圣旨,去划分了一份官田,进行玉米的培养实验。 这个时候参加过会考,并知道自己落榜的宋应星,正准备回家。 看到徐光启贴出的招募信息,他心动了。 他明白自己就算回家,以后最多在族学里谋一个教书先生的位子。 就算再进一步,找找关系,也不过是在哪个县谋一个教谕身份。 第(2/3)页